中國工控行業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
工控即工業控制行業,范圍主要涉及到PLCDCS變頻器、儀表電機、SCADA、低壓及配電元器件等產品的成套、應用和開發 。中國工控行業有著自身的發展歷程與特點。
從市場規模來看,2008年貿易戰之前,我國工控市場在復合增速15%,貿易戰來臨后工控市場下降到6%,之后得益于國家實施的4萬億刺激計劃,我國經濟2010年、2011年均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工控市場規模在這兩年也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到2023年,中國工業控制市場規模預計增長至1409.08億元(202.30億美元),其市場規模已從2014 - 2019年期間增長了53.11% 。
從發展階段看,隨著國內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我國工控開始進入加速進口替代階段,國產工控品牌也隨之快速成長。本土品牌的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不到25%左右增長到2017年的接近35% 。目前,國內強勢公司進入深度的國產化替代時期,迫使外企從80年代的大進攻、大擴張進入停滯并開始出現趨勢性收縮;國內自動化企業野蠻發展的勢頭也在收尾,2011年之后基本沒有新的創業公司再站起來,近幾年大中型公司比小公司發展得更快 。
在市場結構方面,我國工控行業下游應用廣泛,在電力、冶金、石化、環保、交通、建筑等行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工控行業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
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工控行業前景較為樂觀。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如中國政府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為技術研發及改善生產過程提供資金支持,推動工業控制設備的創新和發展 。新的科技元素不斷加入,如智能制造、物聯網、5G、AI等,促進了工業控制設備的市場需求,特別是在工業4.0時代,進一步促進了工業控制設備的發展 。并且隨著國內就業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工程師紅利有望加速自動化 + 智能化轉型過程,從周期角度看,我國制造業目前處于主動去庫存階段,隨著信貸政策放寬和PMI指數回暖,有望進入下一輪周期,開啟新一輪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從而拉動工控行業增長 。
工控行業技術差距及追趕策略
部分人認為工控行業技術落后可能是因為觀察到部分工控技術的更新速度相對其他領域較慢,或者傳統觀念的影響,以及工控技術在某些地區或行業的普及程度不高、行業標準更新不夠及時等因素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工控行業確實存在一定技術差距。
例如在通信協議方面,還在使用串口協議(如rs232,rs485等)和五十年前的modbus,PLC語言標準不統一,行業幾乎被幾個商業公司壟斷,很少有開源軟件 。在軟件開發方面,國內工控界缺乏軟件開發人員,大多將技術封裝成組態軟件,為了短平快而不再開發新技術,與軟件行業逐漸脫節,導致在一些潛力領域(如工廠數字孿生)發展受限,要給組態軟件增加腳本或者界面設計器等功能也很考驗為數不多的開發人員,難以做強 。
然而,我國也在積極追趕。從產品端分析,國產化率在伺服、PLC、變頻器等產品上正在提升,根據各家工控企業的項目在研進度,在24 - 25年有望迎來工控高端領域如中大型PLC、高壓變頻器的大規模國產替代 。內資工控廠商已從“單一產品”實現向“一體化方案”的過渡轉型,本土工控品牌已逐步具備較為完整產業鏈,考慮到價格端15% - 20%的優勢以及更快的服務響應速度,本土品牌有望加速突圍 。
為了進一步縮小差距,我國工控行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針對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的研發,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二是加強人才培養,不僅要培養工控技術專業人才,還要注重跨學科人才(如既懂工控又懂軟件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三是鼓勵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攻克技術難題,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四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提高我國在工控行業的話語權。
中國工控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挑戰
技術方面
如前文所述,我國工控行業在技術上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技術更新換代壓力大。例如在一些基礎技術(通信協議、PLC語言等)上的滯后,限制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并且高端產品研發能力不足,難以滿足國內對高精尖工控設備的需求,在一些需要高精度、高可靠性工控設備的行業(如航空航天、高端制造業等),仍然依賴進口設備 。
市場競爭方面
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一方面,國內企業之間競爭加劇,在2024年這種競爭達到了白熱化程度,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工控行業,市場份額的爭奪愈發緊張;另一方面,還面臨著國外企業的競爭壓力,全球工控市場形成了歐美日三足鼎立之勢,這些國家的工控企業在技術、品牌、市場份額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對我國工控企業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擠壓 。
外部環境方面
國際形勢不穩定,如中美貿易摩擦的惡化,可能會對我國工控行業產生影響。貿易摩擦可能導致原材料價格波動、技術交流受阻等問題,影響我國工控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同時,全球各地的戰爭等不穩定因素也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工控行業的市場需求 。
機遇
國內市場需求增長
我國有著龐大的制造業體系,隨著國內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對工控產品的需求將持續增長。例如傳統制造業(如紡織、機床等)在產業升級過程中,需要淘汰自動化水平較低的設備,從而產生大量對工控自動化產品的需求;新興行業(如鋰電池、工業機器人等)的高速發展,同樣帶動以伺服為代表的自動化產品呈現高速增長 。
政策支持
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工控行業的發展,如《中國制造2025》計劃,為工控行業的技術研發、產業升級等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有助于推動我國工控企業提升技術水平,擴大市場份額,加速進口替代進程 。
技術融合帶來的新發展
隨著新技術(如智能制造、物聯網、5G、AI等)的不斷發展并與工控行業的融合,為工控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例如工業互聯網的興起,使得工控技術與其他領域的融合日益加深,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使自動化控制更加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 。
自動化控制的未來走向
智能化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動化控制將更加智能化。一方面,通過智能傳感器和執行器,自動化系統能夠更好地感知和響應外部環境變化,提高控制精度和效率;另一方面,自動化控制將具備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通過數據分析和優化算法不斷優化自身性能,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例如在工業領域,智能制造將成為主流,實現更加高效、精準和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在農業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將在農業自動化控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實現更加智能化的生產和運營;在醫療領域,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將在醫療自動化控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實現更加智能化的診斷和治療 。
網絡化發展
自動化控制將更加依賴于工業物聯網技術,實現設備之間的實時通信和控制,提高生產協同效率。同時,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將為自動化控制提供更強大的數據支持和優化分析,提高決策水平和生產效益。但隨著自動化控制網絡化的深入,網絡安全問題也將日益突出,未來將需要更強大的網絡安全保障技術和措施來確保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例如在工業互聯網普及的過程中,設備與設備、設備與云端、云端與云端之間的互聯互通將成為常態,這就需要保障網絡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
模塊化發展
未來自動化控制將更加傾向于采用標準模塊化設計,實現更快速、靈活的系統集成和升級。軟件模塊化將提高自動化控制的定制化和擴展性,方便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進行系統配置和升級。而且模塊化設計將促進整個自動化控制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從硬件到軟件、從設計到制造、從應用到維護都能夠更加高效、便捷地實現。例如在構建自動化控制系統時,可以根據具體需求選擇不同的模塊進行組合,提高系統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
全球工控行業競爭態勢對中國的影響
全球工控行業形成了歐美日三足鼎立之勢,這些國家的工控企業在全球市場占據較大份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
積極影響
技術借鑒與合作
國外先進的工控企業在技術研發、生產管理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國企業學習的地方。我國企業可以通過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如技術交流、合資企業等),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例如一些國外企業在高端工控設備制造、工業軟件研發等方面具有領先技術,我國企業可以通過合作項目吸收這些技術,加快自身的發展進程。
市場激勵
國外企業的競爭壓力可以促使我國工控企業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在面臨國外企業的競爭時,我國企業會更加注重技術研發、產品質量提升和成本控制,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種競爭壓力有助于推動我國工控行業的整體進步,促使企業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向技術、質量、服務等多方面的綜合競爭。
消極影響
市場份額擠壓
國外工控企業在全球市場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在高端產品市場占據較大份額。這使得我國工控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和爭奪國內高端市場份額時面臨較大的困難。例如在一些對工控設備技術要求較高、對品牌信任度較強的行業(如高端制造業、大型化工企業等),國外品牌往往更容易獲得訂單,從而擠壓了我國企業的市場份額。
技術封鎖風險
在全球競爭態勢下,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持自身的技術優勢,可能會對我國工控行業進行技術封鎖。這將限制我國企業獲取先進技術的途徑,阻礙我國工控行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例如在一些關鍵技術(如高端芯片制造技術、高精度傳感器技術等)方面,我國企業可能會面臨國外的技術限制,影響我國工控產品向高端化發展的進程。
希望以上對大家有所幫助。
[ 此帖被payfsl在2024-12-15 11:35重新編輯 ]